Monday, 19 March 2012

[大追捕] 噱頭大故事好,可惜劇本水準還不高。


張家輝是我心目中NO。1的香港男演員,
《大追捕》由製作到宣傳,就一直深深地期待著,
但當我知道原來《大》的導演跟編劇就是《殺人犯》的組合時,
卻又十分矛盾地抗拒,至今《殺人犯》還是我心中港產爛片之首,
而事實證明,演員、音樂、攝影、剪接再好,
《大》跟《殺》敗筆的地方還是那個最重要的共通點---﹣劇本。

當年《殺人犯》搞了一場大龍鳳,單靠一個「不老症」的twist是不夠的,
最後疑團沒人解,搞到要自爆,多無聊!

說回《大追捕》,老實說,故事比《殺》更平鋪直敍,
誠如任達華跟謝安琪於戲中說:「做咁多野就係想引我地知道係佢(張家輝)做的」(大概意思)
一句交代曬劇情了,哈利路亞!
我好討厭那些玩好多野,其實原來無劇情的故事,
電影頭半段的氣氛營造得好好,家輝真的fool到大家以為他是變態的,
問題是他要報仇他要將責任攬曬上身,其實有什麼必要搞咁多野?
masterplan是要估不到過程與結局夠震憾才叫masterplan吧?
要不,明明散文材料硬把它寫成長篇小說,無謂枝節太多,
電影是逐分鐘逐分鐘累積期望的過程,無謂的營造換來更大的失望,
看電影又不是問答遊戲,觀罛不是估到越多就越好,
到最後,你讓他跳樓前知道原來你已經知道真相,
你已經知道他偽裝的計劃有什麼意思?
家輝到底有沒有企圖或意外地引警察翻查真相?
如果有,在故事的過程及場景的設定上,
跟最後他要「扮」挷架JM來引大家入局是有矛盾的,

都不考究到底最後那一個SMS是什麼時候寫/發出,
但一個人含冤大半生,將性格180度轉變,
殘酷地殺害仇人又昇華到計劃自我犧牲到以死去保護自己的親人
(其實失足跌落有幾大罪?洗唔洗自己死去頂呢?
劇本寫到主角咁心思細密, 無理由想不到?更何況他是去到那一刻黃敏德才跌下來,
前因後果有咩野要馬上燒屍咁愚蠢?)
其實還有沒有解釋的需要?
還是另一種用來引觀眾感動同情的累贅?

看上期《東touch》的一篇訪問,
其實我喜歡他的tagline:
可惜,講的是一件事,拍出來是一件事,
觀眾其實也不是白痴到什麼都要說明白對不對?

故事上唯一可以讚的是人物設定,
我其實喜歡張家輝由無辜發展成犯罪者的角色,
要知道故事中他本是純良青年,
由被屈到入獄到變成窮兇極惡(你看他開首打到盧惠光黨的手法跟眼神是多冷血),
老實說,已經寫到他在監獄中可以麻木地傷害人到這個地步,
出獄後反而收儉到要玩那種低級引警察的把戲,是劇本的自打咀巴。
有時候,編劇可以對自己有信心一點,
跟《殺人犯》一樣,其實故事基本上是可取的,
問題是,是怕自己拍出來的東西難明或是太希望迎合觀眾習慣的口味,
為什麼兩個故事,往往都處理得太笨重?
其實,我喜歡任達華固執查緝妻子死去的真相與自己被家輝扭曲真相的對比,
就是他「咬住不放」才成全了張家輝計劃,到底「真相」的真象是什麼,
主旨其實是好的,但劇本寫來累累贅贅,顧此失彼,
搞不好,觀眾以為鄭希怡是無辜斷尾。

我其實想講,請別跟畢卡索與梵高(內文)比較,
人家的藝術價值是世界給予的,不是自己面上貼金,
努力歸努力,都要接受電影的確專業不足,
(內文寫道)周導被記者問「有何改進」感到非常shocking,
因為他認為沒有錯何來改?
我佩服他的自信,但事實證明,
人稱藝術跟自稱藝術,到底是兩回事好嗎。
這讓我想起剛讀過關於攝影師李屏賓的《Focus Inside:《乘著光影旅行》的故事》,
李說到現在,到(拍攝)現場還是有恐懼感,
因為一定有失敗的可能性,所以希望嘗試更多,由專注變成力量,
而恐懼其實就是一件好事。

再看看這篇訪問,
只能說,真正的藝術家,
任何時候都不太應該這樣自我感覺良好吧。

No comments: